海外生子
标题:
如何解决小学数学5大困难
[打印本页]
作者:
杰弗丝
时间:
2019-9-23 17:20
标题:
如何解决小学数学5大困难
困难一:审题不足
很多同学在拿到题目的时候,看不到重点,不知道题目给了什么条件,问了什么内容,通常读过一遍还无从下手。但是这个时候老师将题目再读一遍,强调部分重点,学生就会恍然大悟。所以审题不足,抓不到重点是学习困难之一。
解决方法:仔细审题,培养审题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题目都读不懂如何做题呢?抓住题目给的概念和重点词句,审题要仔细,不要走马观花,真正弄懂题意。
困难二:反复在同类型题出错
很多孩子总容易在相似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错,做题时发现似曾相识,可就是做不出来,只能干着急,干瞪眼。
解决方法:利用好错题本,把错题进行归纳,低年级学生不太懂归纳的含义,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整理,让学生明白犯错的是同类题,再加强此类题型的训练,是知识点遗漏还是审题不准。和孩子一起进行分析,帮助他们克服这个困难。
困难三:遇见难题就退缩
对于数学成绩不太好,或者提升缓慢的孩子来说,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会持续下降,以致于学习起来有些惧怕感,在心理上形成抵触。
解决方法:在遇见不懂的试题的时候,及时请教老师和家长,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在引导做题的时候,不要直接给答案。积极让孩子思考,让他顺利完成,在过程中找到克服难题的自行。
困难四:逻辑思维不清晰,数量分析不明确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要求很高的学科,发散性没有语文英语那么强,答案也不具有开放性,以致于很多孩子学数学很吃力。
解决方法:利用图形来分析,审题的时候一边画图一边完成审题。把抽象的概念替代了。这样更容易理解。
困难五: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中的计算力、观察力、分析力、推理力、判断力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贴合,而小学生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教师普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相对纸上谈兵、单调乏味,既让孩子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使一些数学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面对一些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困难。
解决方法: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问题
与日常生活相贴合,家长应引导孩子把在校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亦或是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孩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比如说生活中的爬楼梯计算,切蛋糕的角度与数量等,用这些常接触到的容易让孩子接受加深印象的具象来体现数学关系展示数学概念,告别枯燥乏味的单纯抽象概念理解,这样做在培养孩子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同时还能加深孩子印象与数学思维的灵活变通。更多知识点也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的小学数学课程,相信可以帮助到大家。
作者:
心劫
时间:
2019-12-16 08:29
写的真的很不错
作者:
路人
时间:
2020-1-12 18:30
先顶~~~再看~~~,好同志
作者:
心劫
时间:
2020-1-21 19:09
找到好贴不容易,我顶你了,谢了
作者:
一笑奈何
时间:
2020-6-1 06:31
感谢楼主,路过,学习下
作者:
青柠
时间:
2020-6-1 08:23
感谢楼主,小手一抖,钱钱到手!
作者:
心劫
时间:
2021-1-8 06:20
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孤行者
时间:
2021-3-15 22:11
感谢楼主,路过,支持一下啦
作者:
雷啸
时间:
2021-5-27 20:41
帮帮顶顶!!
作者:
心劫
时间:
2021-6-26 21:31
不错不错,楼主您辛苦了。。。
作者:
孤行者
时间:
2021-7-23 19:01
好好 学习了 楼主人 确实不错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1-8-27 22:15
我抢、我抢、我抢沙发~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1-12-2 19:56
谢谢楼主,共同发展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1-12-17 14:53
感谢楼主,看帖回帖是美德!
作者:
青柠
时间:
2022-1-29 00:53
相当不错,感谢无私 楼主 分享精神!
作者:
心劫
时间:
2022-2-20 16:32
楼主,貌似讲的很高深啊~~~
作者:
勿忘初心
时间:
2022-7-15 09:47
有道理。。。
作者:
路人
时间:
2024-4-28 12:36
楼主 帮你顶下哈!!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4-5-2 19:08
学习了,不错,讲的太有道理了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4-5-2 20:44
支持一下
楼主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4-6-11 02:15
感谢楼主分享,帮顶~帮顶~~
作者:
梦里如初
时间:
2024-7-29 11:09
楼主人我是来刷分的,嘿嘿
欢迎光临 海外生子 (http://hwsz.haiwaizhin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