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子
标题: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分享 [打印本页]
作者: 你我同行 时间: 2020-9-28 06:47
标题: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分享
文言文阅读是小学语文常考题型之一。下面整理了《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隋书·杨子崇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隋书·杨子崇传
①杨子崇,高祖族弟也。父盆生,赠荆州刺史。子崇少好学,涉猎书记,有风仪,爱贤好士。开皇初,拜仪同,以车骑将军恒典宿卫,后为司门侍郎。炀帝嗣位,累迁候卫将军,坐事免。未几,复令检校将军事。从帝幸汾阳宫,子崇知突厥必为寇患,屡请早还京师,帝不纳。寻有雁门之围。及贼退,帝怒之曰:“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出为离石郡太守,治有能名。
②自是突厥屡寇边塞,胡贼刘六儿复拥众劫掠郡境,子崇上表请兵镇遏。帝复大怒,下书令子崇巡行长城。子崇出百余里,四面路绝,不得进而归。时百姓饥馑,相聚为盗,子崇前后捕斩数千人。岁余,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等各称兵作乱,郡中诸胡复相啸聚。子崇患之,言欲朝集,遂与心腹数百人自孟门关将还京师。辎重半济,遇河西诸县各杀长吏,叛归师都,道路隔绝,子崇退归离石。所将左右,既闻太原有兵起,不复入城,遂各叛去。子崇悉收叛者父兄斩之。后数日,义兵夜至城下,城中豪杰复出应之。城陷,子崇为仇家所杀。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坐事免
②子崇患之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开皇初,拜仪同
A.拜见 B.表示敬意的礼节
C.拜谢 D.(被)授予官职
②累迁候卫将军
A.聚集 B.屡次
C.连累 D.劳累
(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B.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C.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D.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后数日,义兵夜至城下,城中豪杰复出应之。城陷,子崇为仇家所杀。
(5)第②段隋炀帝“下书令子崇巡行长城”的原因是
A.杨子崇自己主动请缨,希望能去把守边境要塞。
B.隋炀帝希望杨子崇给边境的入侵犯者有力还击。
C.隋炀帝惩治子崇,认为他无中生有,扰乱人心。
D.杨子崇作离石郡的太守时治理有方,远近闻名。
(6)“屡请早还京师”和“上表请兵镇遏”两件事反映了杨子崇 和 的特点。
【答案】
(1)①因犯…罪②以…为患
(2)①D ②B
(3)D
(4)几天后,义军在夜里打到城下,城中的豪杰也出来接应,离石郡失陷了,子崇被仇人所杀。
(5)C
(6)聪明而有预见执着而有忠心
更多知识点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小学全科教育的小学语文系列课程,相信可以帮助到大家~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0-9-30 12:30
写的真的很不错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0-10-17 18:30
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0-11-8 22:25
帮帮顶顶!!
作者: 青柠 时间: 2021-1-17 08:23
感谢楼主分享,帮顶~帮顶~~
作者: 空闲 时间: 2021-1-23 01:52
感谢楼主,路过,支持一下啦
作者: 心劫 时间: 2021-5-1 05:59
感谢楼主,看帖回帖是美德!
作者: 心劫 时间: 2021-5-1 05:59
谢谢楼主,共同发展
作者: 青柠 时间: 2021-6-5 17:07
楼主,貌似讲的很高深啊~~~
作者: 空闲 时间: 2021-7-8 06:41
支持一下
楼主
作者: 心劫 时间: 2021-8-8 12:36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1-10-8 03:33
找到好贴不容易,我顶你了,谢了
作者: 青柠 时间: 2022-2-12 16:15
先顶~~~再看~~~,好同志
作者: 空闲 时间: 2022-4-1 18:09
楼主 帮你顶下哈!!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2-9-9 07:44
你好楼主,感谢分享~
作者: 空闲 时间: 2023-1-22 03:28
相当不错,感谢无私 楼主 分享精神!
作者: 青柠 时间: 2023-2-1 05:21
不错不错,楼主您辛苦了。。。
作者: 心劫 时间: 2023-2-11 11:44
感谢楼主 沙发!沙发!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4-1-7 12:43
我抢、我抢、我抢沙发~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4-6-2 08:33
有道理。。。
作者: 初晨 时间: 2024-11-19 10:46
真是 收益 匪浅 感谢楼主
作者: 空谷幽兰 时间: 昨天 21:09
楼主人我是来刷分的,嘿嘿
欢迎光临 海外生子 (http://hwsz.haiwaizhin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