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子
标题:
别被油腻食物诱惑!血管保养必不可少!
[打印本页]
作者:
爱唯久
时间:
2021-1-13 16:47
标题:
别被油腻食物诱惑!血管保养必不可少!
国际权威医疗杂志JACC的研究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最新医学统计数据则表明,我国民众之所以血管疾病频发,与中式饮食大量摄入油的特点密不可分。油吃得过多,血管里会堆积起油脂质和陈旧废物,血压也容易升高,会引发多种慢性病,导致三高、动脉硬化、心梗、冠心病等症状出现。而且,在寒冷的冬天,血管问题引发脑出血、心肌梗塞等急病的风险也会更高。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进行血管健康管理,预防这类疾病呢?我选择的方法是服用磷虾油。
磷虾油有“血管清道夫”这一美称,而磷虾油,顾名思义,它是从名为磷虾的浮游生物中萃取出的油分。磷虾是种特殊的食材,它生活在纯净无污染的南极海洋里,是南极圈食物链最下端的生物,体内很少有重金属污染物累积。因此被写进了人类未来食品名录。
而除了安全性高之外,磷虾的营养价值也不容小觑。其实,磷虾油里的主要营养成分与鱼油类似,但跟鱼油中的Omega-3相比,磷虾油的Omega-3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而且适应性更强。这主要得益于磷虾油中富含的对人体有益的磷脂,它能中和水油,将血管中的油脂分解,使血管变得干净。一般鱼油中所含的Omega-3,人体吸收率是23%,而磷虾油里呈磷脂质形态的Omega-3,被人体吸收的概率则达到了惊人的89%。并且,快速的消化与吸收,还能减少肠胃的应激反应,相比鱼油,吃磷虾油时,不会有闻到鱼腥味等不适感。
磷虾油虽好,购买时也得擦亮眼睛,选择购入达到优秀标准的产品。以下是三条挑选优秀磷虾油保健品的秘诀:
1.选择至少含有50%以上磷脂质的磷虾油产品。
2.选择获得过国际FDAGRAS安全认证、或者通过了当地食药处原料安全验证的产品。因为我国市面上的磷虾油产品都是从欧美、韩国等地进口的,所以还是服用经过了进口国安全检测的产品比较放心。
3.最好购买没有掺杂其他添加物,只使用100%纯磷虾油为原料的产品。
看上去只是轻飘飘的几句话,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还真是不太容易。我也是在层层筛选之后,才锁定韩国PSS磷虾56这个目标。它不仅满足以上所有要求,还支持在天猫销售,所以轻松购买到正品放心产品。听说它在韩国的口碑也极好,创下了惊人的销售记录,品质非常值得信赖。期待它在新年给我的心血管健康带来真正的呵护,实现今年我的健康管理Flag!
作者:
勿忘初心
时间:
2021-6-10 01:07
感谢楼主,小手一抖,钱钱到手!
作者:
念西风
时间:
2021-6-10 18:52
谢谢楼主,共同发展
作者:
旧梦人
时间:
2021-6-21 22:32
感谢楼主,路过,学习下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1-6-21 22:32
楼主 帮你顶下哈!!
作者:
禁区
时间:
2021-7-28 01:15
感谢楼主,看帖回帖是美德!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1-7-29 17:11
感谢楼主分享,帮顶~帮顶~~
作者:
心劫
时间:
2021-9-5 14:50
楼主,貌似讲的很高深啊~~~
作者:
路人
时间:
2021-10-7 17:37
不知该说些什么。。。。。。就是谢谢楼主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1-11-13 18:33
帮帮顶顶!!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2-1-6 00:13
找到好贴不容易,我顶你了,谢了
作者:
心劫
时间:
2022-4-12 22:33
不错不错,楼主您辛苦了。。。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2-4-15 18:19
有道理。。。
作者:
路人
时间:
2022-6-12 02:29
我抢、我抢、我抢沙发~
作者:
心劫
时间:
2023-2-25 00:16
学习了,不错,讲的太有道理了
作者:
勿忘初心
时间:
2023-5-29 23:38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作者:
青柠
时间:
2024-5-4 11:25
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青柠
时间:
2024-5-4 14:15
支持一下
楼主
作者:
心劫
时间:
2024-6-18 04:41
楼主人我是来刷分的,嘿嘿
作者:
路人
时间:
2024-6-18 08:28
你好楼主,感谢分享~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4-8-27 12:35
好好 学习了 楼主人 确实不错
作者:
捂风挽笑
时间:
2024-10-5 11:09
感谢楼主,路过,支持一下啦
作者:
泪落無痕
时间:
2024-10-5 12:38
感谢楼主 沙发!沙发!
作者:
雷啸
时间:
2024-10-5 12:40
先顶~~~再看~~~,好同志
欢迎光临 海外生子 (http://hwsz.haiwaizhin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