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10天,仍在长夏,所谓「秋来伏不去」,这是一段夏和秋商量着交接班的时光——早晚是初秋值班,隐隐有凉意 。 大白天,还是长夏站岗,有湿有热,但整体渐渐有了秋天收敛的感觉。 摊鸡蛋,小进补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是一个古老的说法。为什么要在末伏吃烙饼呢?这是因为头伏和二伏的天气很热,流汗量很高,体内营养也随之流失不少。 而古代的人们,生活水平还很低,鸡蛋算是最能接受的营养品了,因此“三伏烙饼摊鸡蛋”,一方面是补充营养,另一方面则是送走伏天的意思。此时,还可以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鱼、蛋、鸭子等滋阴补气的食物。
晒太阳,排寒气
夏天常待在空调房间的人,此时身体积累的一天的寒气,趁着三伏天最后10天,阳气仍旺的时候,发散一下体内的寒气。
1.晒晒头顶、补阳气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晒太阳时间最好11—13点之间。这时的日光阳气最充足。
2.晒晒手心、促睡眠手心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劳宫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劳宫穴为心包经腧穴,五行属火,按揉此穴位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手心朝向太阳,让阳光照进劳宫穴,可以释放压力,舒缓疲劳,促进睡眠,还有强心益气的作用。 3.晒晒后背、调气血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背部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经络——督脉。它有“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气。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 4.一边排寒,一边养脾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对应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唯有脾没有当令的时节?非也,脾主长夏,长夏,是指大暑小暑,立秋处暑这四个节气。 《脾胃论》里说: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喝过椹宝茶的朋友,都有体会:大口品饮,几杯下肚,脾胃一下子温暖起来;
一杯喝完,后背开始发热,微微小汗——舒服、舒畅,温暖脾胃,促进脾的运化,能够散寒除湿,使湿气不能聚而成痰。 茶中的鹿胶扶阳温通,好喝暖胃,黑枸杞和黑豆帮助燃起身体的小火炉,阳气足了,身体也就通泰了,可以安心过秋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