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斗:弱势群体经济学定律(二)——无痛苦增长理论 全文约3047字,预计阅读需要6分钟
正文: 【弱势群体经济学】弱势群体在面临得益时是高度风险规避的,在面临损失时是高度追求风险的。
经济学大师科斯以103岁高龄于昨晚两点半在美国去世了。这位大师因对经济的体制结构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荣获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创造了“交易成本”这一重要概念,其思想被概括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并命名为“科斯定理”。他写的《变革的中国》在中国影响较大。
无痛苦增长率等于痛苦增长率即GDP增长率-痛苦指数,如果无痛苦增长率为负数,那么经济增长是得不偿失的,对痛苦增长的弥补最终拉低经济增长率至无痛苦增长率的水平。如果无痛苦增长率较高,说明国民识字率、人均寿命、食品合格率比较高,个人卫生费用支出占比、犯罪率、环境危害指数、腐败黑数、通胀率、失业率比较低。
弱势群体经济学之无痛苦增长理论:只有在大多数国民无痛苦或者少痛苦时国民收入增长才有价值,或者说只当国民痛苦指数为0或者小于0.5时,经济增长才是有效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痛苦指数是通胀率+失业率,而弱势群体经济学的痛苦指数是:识字率、人均寿命、个人卫生费用支出占总卫生费用的比率、食品合格率、犯罪率、环境危害指数、腐败黑数、通胀率、失业率的加权综合,它在0~1之间,0代表无痛苦,1代表完全痛苦(全体国民痛苦到极点)。
【弱势群体经济学】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只有提供有利于弱势群体的经济政策,市场均衡才会存在。否则,基于信息传递成本的原因,弱势群体获得的价格及其他信息有限,市场均衡可以不存在。
【弱势群体经济学】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于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医疗、职业培训、自由迁徙后的平等待遇。
【弱势群体经济学】一个完美的婚姻会实现婚配均衡,而且使得产出最大化。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大于非人力资本的收益率,并且是不断下降的,当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下降至等于非人力资本的收益率时,弱势群体对于自身或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此时实现了总产出最大化。
【弱势群体经济学】家庭及家庭分工有利于弱势群体节约交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越是弱势群体家庭,利他主义就越盛行,也就越有效率,加上夫妻契约减少了监督和管理费用,所以,家庭是一个比市场更有效率、能够进行特殊生产的经济单位。
【弱势群体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核心必须从企业家、资本家等强势群体转移到弱势群体及其转化机制上来。
【弱势群体经济学】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政府通过税收与转移支付将富人财富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将增加社会的总效用。
【弱势群体经济学】政府帮助弱势群体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既缩小了贫富差距,又提高了经济效率。
【弱势群体经济学】教育平等是最大的平等。为了抑制由于教育水平差异所产生的贫富分化,政府应该帮助弱势群体,使得其子女在教育权利上与富人平等。
【弱势群体经济学】掠夺之手理论——政府的歧视性政策、特权集团对弱势群体的财富的掠夺是造成弱势群体贫困的最主要原因。
【弱势群体经济学】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全体人民的幸福。只有当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解决了,社会经济问题才算真正得以解决。
【弱势群体经济学】如果发展中国家将公平正义置于发展战略的中心地位,那么它们可以寻找到一条持续增长和发展的道路,成功地避开“中等收入陷阱”。
【弱势群体经济学】只有耕地归农、土地资本化,还农村土地开发建设权,才是农民富裕的关键。
【弱势群体经济学】路径依赖、交易费用和既得利益使得无效制度被锁定,必须进行宪政改革,才能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弱势群体经济学】国家具有契约和掠夺的双重性质,一方面国家是强势群体达成的契约以保证其利益,另一方面国家常常对于弱势群体加以掠夺以实现统治者的最大利益。
【弱势群体经济学】总体所有(不是股份制式的分别所有)的集体主义必然导致国家主义和极权主义。弱势群体更加需要宪政和民主。宪政和民主是市场经济的校正力量,是防止权力与资本勾结作恶的关键手段。
【弱势群体经济学】要促使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应当保证个人自由选择的可能性,同时还应以合理的收入分配作为前提。
【弱势群体经济学】没有宪政民主的市场经济是坏的市场经济,必然造成特权、腐败的泛滥和极大的不公平。
【弱势群体经济学】没有经济自由,就没有弱势群体的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斯大林或希特勒式的总有的(而非分有的)集体主义是通往奴役之路。总体所有的公有、国有体制因为公权力的过于强大、公权力对于市场的介入而破坏了法治,滋生了腐败,降低了效率,最终将极大地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
【弱势群体经济学】权贵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官僚市场经济、权力市场经济的重要弊端是寻租腐败、分利集团、权力剥夺和贫富分化,只有抑制特权、划定行政权力边界、拆散精英联盟,对“底层阶级”赋权,才能改变弱势群体的“无权化” 以及“社会剥夺”、“社会极化(两极分化)”的状况。
【弱势群体经济学】劳资双方、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的博弈是无限次(动态)重复博弈,当博弈方存在合作的潜在可能性,并且重视未来的长期的收益时,那么此博弈存在较理想、效率较高的均衡。(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