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家长问关于学校的对比,其实任何一种类型的学校都有其自身的优劣势:海外高中录取结果好,但离家远;国际学校虽然拥有国际化教育优势,但数理化等基础学科能力较弱;公立国际部管理严格但不够国际化。 因此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选择对自己而言利大于弊的就可以,不要强求十全十美。 讲座过后,一位家长跟我说:“我觉得你说得很对,比如我孩子读的学校就是很好的国际校,很多家长选择。但其实我们内部的家长都知道,这所学校之所以很好,是因为学校的家长积极安排孩子的学习,所以从外在看,学生的成绩都很好。” 这就引发了一个思考:择校到底选择的是什么?其实我们选择的无非就是同学、家长和学校三者都契合的学习环境。下面北京新东方美高项目徐老师就与大家分享下“择校到底是在选同学还是选学校?” 一、同辈压力 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家长和老师整天告诉他要好好学习,而是他身边突然一个同学托福考了110分。 我曾经有个学生托福首考目标定的是100+,但是突然有一天他的朋友考了110,然后我的学生就念叨自己也想首考110分。 于是接下来他只要有时间就会到我们这边上课、模考和分析错题,并且最终在首考中获得了114分的好成绩。 还有一名学生托福考了103之后一直没有提分,问其原因,说是她的托福成绩在学校第一,因此没有学习动力了。 所以其实和同辈比较是不需要提醒的,学生们每天在一起,看到有同学考了高分,自己也会默默追赶。 当然标化成绩只是一部分,周围如果有同学喜欢阅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有积极的爱好,对自己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也验证了俗话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因此家长用尽一切资源想让孩子进入一个好的学校,无非也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 二、同校家长的国际化视野 国际学校的一位3年级学生,英语水平测试超过了大部分5年级孩子的水平,还一直在保持英语学习,并且孩子的数学也很好,此外还学习了许多能力课程。 家长谈自己给孩子规划学习时聊到,孩子在读的国际学校更多采用鼓励式教育,不公布成绩排名,开家长会也是只放最高分,其他的都不公开。 但是家长们在家长会之后一起聊天,相互交换孩子的情况,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大致可以定位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程度水平。 家长之间也会相互沟通教育经验,相互问问升学计划,如何提升阅读能力,如何做软实力规划,比如马术、高尔夫等等。 尽管这位3年级的学生成绩已经很好,但是家长表示,还有另外一名孩子家长投入的培养精力更多,目前是学校里成绩最好的,所以自己也不敢松懈。 还有一位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在美国上学的学生,回国之后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学习托福,于是也报了一个托福班级,但是孩子学得很不适应,家长一度很焦虑,陪着孩子一起学习以便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后来和其他有过同样国际教育经历的家长沟通,发现有些较难的文学精读课更适合孩子,于是给孩子转了学习方式,现在孩子学得很快乐,并且英语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学校不仅连接了学生,也让家长找到了自己的集体,有类似经历和相似目标的家长们在一起能够使双方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也让孩子有了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三、把相似目标家庭聚到一起的学校 昨天和一位7年级学生家庭聊转学,转学的主要原因是孩子觉得自己的程度较好,学校无法提供与自己目前水平相匹配的内容。 这位同学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这所双语学校,随着不断升学,孩子发现自己的成绩相对较好,想去更有挑战性的学校,于是我们根据学生的托福成绩推荐了一些相对匹配的学校。 上周一位家长聊到自己孩子的学校选择,孩子是外籍,并且之后一定会去美国读高中,于是家长把孩子从很好的公立小学转入了只招外籍学生的国际学校。 家长表示既然是外籍并且要去美高,就一定要找到集体,这样以后升学规划才会更顺畅,因为身边同学类似,学生和家长都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 不管是提倡“全人教育”的海外高中和国际学校,还是更重视成绩的公立国际部,都会设定自己的标化分数线,并且学校越是严格把控招生门槛,越会受到家长欢迎,因为这样一来家长根据入学要求,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教育圈”。 择校是各个阶段的家长和学生都在面临的话题,总之没有十全十美的学校,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对匹配的学校。 随着国际教育的发展,择校的灵活性也越来越大。学生一定要提升语言成绩和学校的GPA ,让自己在任何阶段都能够掌握选择主动权。
|